當我翻開書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的時候,覺得那個夜晚頓時安靜了。

 

 

 小的時候我不喜歡鋼琴,或許因為曾經經歷敲手指和強迫練琴的階段,以及後來被迫在大眾面前彈奏的不好經驗,帶給我很大的陰影,所以雖然它幾乎是我兒時的背景音樂,但我很少認真看待它。

 

 直到國小的時候,教室有一台風琴,下課的時候女同學們偶爾會去彈著玩。因為略懂一些雕蟲小技,我在那裡偶然感覺到某種成就感,才又漸漸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回頭彈琴。一直到國中,學期末的音樂課也是用彈琴過關,看著大家讚嘆的目光,音樂課在那個時期,成了成績中等的我,比較有成就感的課程之一。

 

 僅管一直以來學的都是古典樂曲,但我其實從來沒有真的喜歡過它,頂多因為又加學了爵士鋼琴,發覺相較之下古典困難很多又不討喜,雖然練習過程中比較感覺得到進步,而且好像有某種更耐人尋味的「融合感」,但這種感觸並不會在幼稚的頭腦裡琢磨太久,所以很快也就不去想它了。直到脫離了比成績又比優秀的12年考試生活之後,進入大學時古典與鋼琴已徹底與我絕緣,只在某些影片裡聽到時,會依稀就著記憶去指認它們。

 

 

 但是工作以後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開始喜歡上古典音樂,特別是鋼琴。蕭邦、德布西、李斯特、巴哈......突然都漸漸的跳上我日常背景音樂的榜單,好像聽到他們就可以平靜下來,到另一個次元作暫時的喘息。

 

 於是某天我就在圖書館偶然發現了《12間琴房》,一本由1位錄音師朋友集結12位音樂家完成的音樂文字書。封面出現的琴房隔音版圖樣,勾起我的兒時記憶,讓我下意識的把它借回家。

 

 作為一本接觸古典音樂的書籍,我覺得它非常輕鬆愜意,透過12個短篇,用一種抒情的方式談論起蕭邦、舒曼、巴哈......,以及演奏者對音樂的熱情與執迷。我常常一邊閱讀文字,一邊找對應的曲目來聽,如果遇上喜歡的,就再深入去找音樂家的其他作品。那些從前感覺遙不可及的古典音樂介紹文字,在這種情境下都變得親切起來,連同樂音漸漸形成一種令人安心的秩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