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核心是一個關於人生的深奧想法或洞見、一個深埋的神祕點,無論是真實存在或出於想像。小說家為了研究這個位置、發現它的寓意而寫作,而我們發現閱讀小說也是秉持相同精神。 ────Orhan Pamuk

 

 為了自己也說不出來的理由,我買了很多講文字創作的書,於是去年底讀完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帕慕克《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後,就懷著期待的心情,決定把他厚厚的《純真博物館》搬回家了。

 其實我是個很不擅長看小說的人,除了驚悚和懸疑題材外,大部分的小說我總要花很多的時間去進入。而不得不承認,這個困擾在這本書裡也同樣發生了,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時間漫長,甚至因此內心多次感激它全書分成83個小章節。就像換氣一樣,這對我這樣的人真是種救贖......

 但,就在我一頁一頁逐漸深入的過程中,我突然明白作者如此鉅細靡遺、娓娓道來的意義,甚至後來因此覺得動容。

 

 主角凱末爾的家族位居土耳其上流社會,他受開放的西化教育薰陶身邊的朋友不是家財萬貫的公子就是商業鉅子,過著奢華而講究品味的生活。然後就像社會對一個適婚男子所期待的那樣,他有個門當戶對的名瑗未婚妻────茜貝爾,兩人有著共同的朋友、話題、價值觀,以及以結婚為目的自然而然的性愛關係。

 在小說還算前面的地方,作者就透過一些日常生活細節,刻畫出當時土耳其社會對「貞潔」的觀感,以及主角身為一個西化的上流社會男性,如何既尊重又不免帶著質疑。譬如這段自白:

「但多年之後,在我努力用全部的真誠來講述自己的故事時,我既不想誇大我情人的勇氣,也不想看輕女人在性這方面承受的壓力。因為茜貝爾是在認為「我是認真的」,相信我是「可以信賴的」,也就是說,確信我最終會娶她的情況下才把自己給我的。也因為我是個負責的人,便理所當然要和茜貝爾結婚。.......這種責任感為我們所引以為豪的共同點和感情基礎投下了陰影,但也拉近了我們。而所謂的共同點和感情基礎,指的是因為婚前做愛而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是「自由戀愛的現代男女」的錯覺。不過,當然,我們永遠不會用這樣的字眼來形容自己。

 

 直到他遇到芙頌。

 凱末爾對芙頌的愛,是一場從性愛開始,最終走向純潔的過程,也是一段跨越階級的生活改變。如此不可思議的愛情,透過他日後在芙頌家投注長達8年、三千多個日子裡的每一天,變得令人折服。而作者對伊斯坦堡細緻入微的描繪,讓這一切變得真實,甚至可以從中感受到凱末爾的成長與城市的變遷

 凱末爾喜歡收藏關於芙頌的所有細小物品,最開始這件事令我覺得怪異,但當他說:「有時,我會認為,人生不在別處,正好就在那裡,就在那張餐桌上。」我突然可以體會那種,人們在積年累月使用物品的過程中,所傳遞與累積的情感,以及由之而生的,對物的愛戀

 最後,這段愛情透過這些物品的見證變得永恆:「奧罕先生,您千萬別忘記我博物館裡的邏輯,那就是在展覽空間的每一點上都可以看見整個收藏和其他的每一個展示櫃。因為從每個地方在同一時刻都可以看見所有的物品,也就是我的整個故事,因此參觀者將忘記時間的概念。」

 更在全書的最後,透過一句簡單的話語,變得深刻。

 

 有趣的是,在查資料的時候,我發現這座博物館,後來真的有完成喔!有興趣的人,可以接著看看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