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出自臺博館網站
今年11月底有幸報上了國立臺灣博物館與中華鯨豚協會合辦的「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活動」,據說這是第一次舉辦成人場,讓報上的我有點開心,再次感謝朋友熱心告知。
這場活動來自臺博館1F東展間正舉辦的「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到2021/3/28止),現場展示了藍鯨、抹香鯨、臺灣白海豚,以及號稱鯨豚界最神秘物種的「朗氏喙鯨」4公尺長全骨標本外,並細說從頭的帶大家一探台灣捕鯨時期與幾次重大鯨豚擱淺事件,揭開現象背後的環境議題,也談到鯨豚保育情況。
我自己特別喜歡展間最後有一個鯨骨標本製作實驗室(可惜沒有拍到照片),它是半開放空間,架上有小的玻璃瓶標本和骨頭,正中央螢幕放映著敘說鯨豚保育義工心聲的影片,看了很感動。
那天下午我參加的活動正是在這個區域進行,對標本略感好奇的我,第一次手握骨頭仔細端詳時,其實心情頗複雜的。一來身為一個吃素的人,拿著骨頭這件事本來就不常發生,其次想到牠和我一樣是哺乳動物,就有一種好像我們蠻接近的感覺,就更不用說,撲面而來的微妙氣味,以及想到牠出現在我手上是因為擱淺死去被解剖......
在活動一開始、標本尚未發給大家前,導覽人員先帶我們認識鯨豚標本的來由,以及到底為什麼要解剖牠們等等。說真的,其實我原本一直以為鯨豚會擱淺,是因為潮汐、游得太靠近岸邊之類的個體行為,但原來很多是因為牠們早已受了傷,例如嘴巴被漁網纏住、被漁船撞到骨折、攝入過多的廢棄物......以至沒有辦法繼續遨游而緩緩被沖上岸。而這些原因之所以能夠被發現,正是因為解剖找到線索,所以雖然我一開始覺得擱淺慘死的鯨豚還要被解剖有點可憐,但從明白原因以防止再發生的角度來看,仍有其價值。
活動時間就在我們拿著刷子和刮刀反覆來回的動作中快速流逝,結束前導覽人員為我們解說整個展間,還未看過展覽的我趁機細看圖片和標本,對2004年臺南曾發生抹香鯨鯨爆事件我卻毫無記憶感到非常驚訝!照片裡的路是我今年才去過的地方,知道曾有一隻抹香鯨在那裡爆炸,讓原本因鯨豚死亡而起的淡淡哀傷突然變成一種魔幻的感覺。
整體來說這是個資訊量精要,又可以大飽標本眼福的展覽,推薦有興趣的人來走走。如果想體驗標本活動,每個月有兩場,可以密切注意臺博館的活動網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