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學校以後,有關心理諮商的事情就離我很遠了,曾經興致勃勃的學習的那些心理學理論,也隨著每日工作的繁瑣而逐漸淡忘。加以生活帶來的壓力和挫折,讓人變得越來越淡漠,那些曾經有的熱情和壯志也就成了難以承受的往事。直到端午連假的最後一天中午,邊吃著早餐邊偶然看到這部電影,突然覺得好像回到從前上諮商課的地板教室,遺落的同理心不知不覺間回來了一點,恢復成了有血有淚的人。

    查理(亞當山德勒飾)是一個經歷911事件後,喪失妻兒而變得脫離常軌的中年人,艾倫(唐其鐸飾)則是一個乍看家庭事業兩得意的牙科醫師。這對昔日同窗好友,在多年的失聯後偶然撞見,也分不清是誰幫助了誰,總之他們幫助了彼此打開心房,重新找回生命的希望與感動。以上是雖然不愛,但常常會很難免俗的寫出的芭樂劇情提要....以下進入正題:

    傷心是每個人多少都經歷過的事,但有時傷心太巨大、太深刻了,人就會走不出來,此時他們封閉情緒、自我保護,並且以為這是唯一能使自己繼續生存下去的方式,就像查理一樣。他像個憤怒的孩子,敏感、自我中心、需索快樂、無視他人之痛苦、拒絕談論過去。身為至親好友,艾倫明白自己無法放任查理就這樣渡過餘生,於是開始幫他尋求協助。而在查理眼中,艾倫是個充滿壓力、過度緊繃、不知如何敞開心胸的人,他唯一能做的是把自己認為快樂的事情分享給他,帶他看一整夜的搞笑電影、瘋狂打電動、品嚐各種食物...卻引來艾倫家人對他的反感...。

    儘管承受痛苦,人依然有幫助他人的心力與改變自己的可能,在我看來,這部戲背後的核心價值,就是這樣的精神。片中查理與Angela的諮商過程是我印象頗深刻的一段,透過Angela的引導,查理經歷了必然的抵抗與企圖自我改變的艱辛,最終一步一步的面對自己,直視自己心中的痛苦,並終於願意主動對艾倫說出自己對妻兒的愛與痛。
    此外,同樣是面對喪親之痛,這部片也給我們另一個視角,藉其妻子的父母來理解這種傷痛。
    悲傷是沒有共識可言的,一個人的死亡之所以使我們痛苦,是因為他曾和自己有過關係,那些共同生活的每個小細節都具有意義。然而這種意義也只有自己能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感受來體會,就算會造成別人的不諒解也好,其出於對逝者的愛這個事實,是不容質疑的。所以當查理對岳父母拿出的妻兒照片視而不見的時候,並不是因為他不在乎,而是因為他太在乎了,以致無法承受再次回顧的打擊...。

    Angela曾言,將查理送進精神病院並不能改變他什麼,相反的應該遵循他自己的步調,讓他以自己的方式找回他的人生。她為查理進行的那段療程,令我想起從前學到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學說。他相信人有自我了解及自我解決問題的潛力,只要能夠給予足夠的信任與接納,對方即可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與意義。
    每個人活著都會遇到挫折,也都會有煩惱痛苦,這部片的導演Mike Binder當初之所以拍這部片,即是有感於911的創傷對紐約居民造成的苦痛,企圖藉由描述人們如何走過傷痛,達到同理和安慰的作用。而我們生活中的痛苦,或許不及查理的嚴重,卻仍不時困住我們,使我們絕望。儘管如此,也請相信每個人都有幫助自己的能力,都有找到自己生命方向與意義的能力,重新評估外界加諸的價值與期許,走出自己的人生吧!


-----------------------------------------------------------------------------
人本主義心理學與諮商
以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為代表,盛行於60、70年代,相信只要提供促進成長的適當條件,譬如真誠、尊重、接納與關懷,以及適當的同理,人即能減少防衛性、開放心胸,在心靈的自由中達到成長,並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價值。是相對於心理分析、行為主義的第三大系統,廣為運用於教育、輔導、團體活動、衝突解決等等。(參考自《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註:由於已經脫離這個領域一段時間了,若有任何錯誤,歡迎大家的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