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到活得很熱烈的人。

所謂熱烈並不是都很熱鬧、很快樂那種熱烈,而是非常用力、毫不保留、不顧一切的那種充滿生命力的熱烈。每當我在電影裡看到這樣的角色的時候,都會有種揪心的感覺,彷彿他們的存在撞擊到某個我不想正視的部分。
儘管如此,還是非常喜歡這樣的角色。

或許因為自己從來不是那樣熱烈的人,所以會去嚮往全然不同的生活型態。我的人生至今為止沒有什麼巨大的火花,絕大多數的事件在即將擦槍走火之際我都閃開了;更多時候,早在它可能走火之前,我就把它導上一條理性的路,平靜的解決掉了。儘管有時候也會覺得太準確無聊,但還是會半哄帶騙的對自己說:雖然它不如我喜歡的那樣壯麗精采,我還是珍惜它,珍惜它讓我活到現在,珍惜它讓我可以在這樣寒冷的晚上,安適的坐在電腦前為區區幾個字傷神。

於是相較之下,法國傳奇香頌歌后Edith Piaf的人生真不是普通精采絕倫,在電影《玫瑰人生》裡,她在妓院長大、陪母親賣唱、跟父親一起在馬戲團工作、恩人被謀殺、男友遇難、車禍、過度用藥......但怎麼精彩都比不上她那副好歌喉,和她對歌唱的熱愛。

Edith Piaf最有名的一首歌莫過於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這首歌幾十年來被世界各地翻唱、引用無數,猶記得我頗喜歡的一部電影《敢愛就來》(Love me if you dare)即是以此曲貫穿全片(剛剛查了一下才發現,連女主角都是同一位女星演的)。然而在真正聽到Edith的版本之前,其實我一直以為她的聲音是很輕柔醉人的,以致聽到原唱時真是大為震驚,因為她的聲音不僅渾厚,而且強而有力極富生命力,就像她的人一樣。

Edith這種充滿生命力的人格特質,電影在第一幕就明確的表達了出來,年邁的Edith以不到150公分的嬌小身軀,站在舞台上面對成群聽眾,用她渾厚的聲音唱出Heaven Have Mercy(天可憐見)這首悲壯的歌曲,並因為身體不適昏厥倒地,此時她想著什麼呢?「聖德雷莎,小耶穌,別拋棄我,賜我力量,我想活下去,讓我起死回生」在這樣充滿求生意志的獨白中,畫面來到1918年,Edith三歲時在巴黎美麗城人聲雜沓的街頭,陪同母親賣唱的場景。導演以倒敘和跳接的手法,成功帶我們進入了她的人生。

至今為止我一直都相信,藝術的圓熟與超越來自於豐厚的生命體驗與體悟,那些在梵谷、佛烈達卡羅的畫裡看到的憾動,以及在比莉哈樂黛的歌裡聽到的滄桑動人,其背後的辛酸血淚都不是三言兩語得為人知,但是他們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情,以及在燦爛中燃燒殆盡的壯烈都同樣令人為之動容。


結尾獻上本片的片尾曲Non je ne regrette rien(不!我不後悔!),亦是該片中她的最後一次獻唱;
希望有那麼一天,我也能這麼對自己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