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的時候,家人在家裡撿到一隻迷路小昆蟲,因為牠有著黑色亮殼,加上前端有十分迷你的U型顎,以及旁邊接近直角的觸角實在很少在其他昆蟲上見到,讓我腦中晃過了「莫非是鍬形蟲」的問句,便把牠放進有碎衛生紙和樹枝的盒子裡,打算多觀察一下並試著查查牠到底是什麼。
查詢的過程中,我覺得台灣昆蟲譜這個網站很有幫助,因為照片很豐富,且有詳細的昆蟲分類和說明,可以逐一比對。
但不幸的是,我對辨認鍬形蟲實在抓不太到重點,搭配其他搜尋資料比對後,除了被更多種類的鍬形蟲搞得霧煞煞,甚至覺得某些步行蟲、擬步行蟲跟牠長得也很像外,對牠的身份仍莫衷一是。最後是在一個對蟲蟲很有愛的朋友幫助下,才總算豁然開朗,實在很感謝她。
於是我想歸納一下我與朋友討論過的一些辨識點,除了自己做個紀錄,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其他像我這樣的超級新手:
1.顏色與光澤
以前我一直以為鍬形蟲都是黑的,看網站才發現牠們顏色很多樣,而我手邊這隻黑亮亮的,所以有一大部分鍬類就可以去掉了──是的,我一開始完全是用刪去法XD
2.體型大小
鍬形蟲的一生會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階段,成蟲後體型大小就固定了。而我這隻只有1公分出頭,明顯就是小型鍬種(後來得知角葫蘆鍬屬都是小型鍬),偏偏我一開始沒概念,還想說牠「應該只是年紀小,還會大」吧,結果完全忽略了這個資訊,在一堆大鍬照片間核對得眼花撩亂真是傻呼呼......
3.身體各部位的比例、形狀、紋路
在網路上搜尋鍬形蟲部位圖,可以看到牠由前至後粗略可分成大顎、頭部(含觸角、複眼)、胸部、腹部(含鞘翅)等區塊。不同類的鍬這幾個部位的比例、距離、形狀、紋路都很不一樣。以我手邊這隻來說,牠的大顎在鍬鍬中明顯算是小的,後背上有直條紋,朋友則是進一步關心牠大顎前端略微上翹,以及胸部上方斑點的分布等等(她光是斑點差異就列出了幾種可能,讓目力不佳的我看到差點放棄XD)。後來我也搜到有一篇鍬鍬前輩甚至是從「眼睛的邊緣形狀」這種細微差異來分辨鍬種,也是看到我吃驚不已的佩服。
4.遇到牠的地點
這點比較是我之後想到的,因為我這隻是在海拔偏低的地方出現的,所以應該就不會是深山的鍬種吧,雖然鍬鍬們好像多半都有趨光性,或許被燈光吸引正是牠落難在我家廚房的原因......
以上由於我也才初入門,所以比較是以這次經驗下去歸納而來,難保仍有未竟之處,不過經過這些辨識過程,我們總算能拍板定案牠是隻矮鍬形蟲,希望後續還有機會分享一些飼養過程遇到的新鮮事~
---------------------------------------------------
【後記】
關於矮鍬形蟲的食物,一直是非常困擾我的問題,絕大部分鍬形蟲都以樹液、水果維生,但網路上查到的矮鍬形蟲飼主卻絕大部分都說牠是腐食性的,以吸食昆蟲、動物汁液為主。於是我在餵養上碰到了困難,既沒有辦法找到其他蟲屍給牠,也沒有辦法如甲蟲店員建議的,將麵包蟲剪斷餵牠,因為這對我來說實在太殘忍了.......(對從小不敢吃肉的人來說這真是難以跨越的門檻)
於是我還是以蘋果為主香蕉為輔的輪番替換,並不時根據店員的建議噴水保持木屑微溼。就這樣過了2個多禮拜將近2/3個月後,這隻鍬鍬死了,死前牠趴在香蕉塊上很長的時間,我搞不清楚牠到底是吃到撐死還是壽終正寢,還是.......。但因為太傷心的緣故,後來雖然仍有幾隻矮鍬來到我家,還是決定都放掉,這個主題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告一段落了。覺得有些傷心遺憾,卻又因為不用再面對牠們的死亡而鬆一口氣,或許其實我根本不適合養動物吧吧吧......
如果問我飼養過程中最難忘的是什麼,大概就是牠第一次爬到我手上的時候,有種ET電影海報的感覺XD。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昆蟲學習課會由有經驗的解說員帶小朋友摸摸看昆蟲的緣故,因為實際碰觸真的會留下深刻的觸覺感受與印象喔!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在山邊跟鍬形蟲玩。
最後放上最近一次出現在我家的台灣扁鍬形蟲照片作結,牠真的很好辨認,而且蠻兇悍的,一拿東西靠近,牠就會抬起身體、大顎張得很開,呈現備戰姿態,據說非常好鬥,隨便養在一起會很淒慘。當然牠隨後就被我放走了,起飛前的英姿令人印象深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