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看盛浩偉的《名為我之物》,看到其中一則短篇〈買玉蘭花〉內心一驚,想起這類奇妙的經驗我也有過一遭......

 

那次我剛參加完一個宗教性質的小聚會,和一個信教虔誠的朋友邊聊天邊走到忠孝東路準備搭捷運回家。聊天的過程中一度看到一名衣衫襤褸的男子拿著玉蘭花向我們兜售,由於我對花朵甜膩的香氣並不喜歡,加上買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用,所以本能的道謝搖了搖手沒有跟他購買。

朋友的公車隨後就到了,告別前她突然拿了張紙鈔給我,請我等下幫她跟那名男子買點玉蘭花。我心想她大概想為他做點什麼,於是就答應下來走去找那名小販。細想剛剛他手中那些花其實賣相都不是很好,或許因為花本就嬌嫩又經歷了一天日曬的折騰,到傍晚早已有些軟爛發黃,這在本就不買花的我來說實在更沒有購買的意願,但為了不枉所託,我還是前去問小販怎麼賣?那男子第一時間顯得很不高興,含糊的說了些話,大概是說我應該等他有來問我時再向他買。我內心覺得有點莫名,也被他不客氣的語氣微微嚇到,就直白的回他我正是因為他剛剛有來兜售所以現在向他買。畢竟我本來就沒有想買只是應朋友之託,而這個託付我猜想是因為他剛剛前來兜售激起了朋友的善心,所以這是我當下腦中覺得蠻合理的一個邏輯推演,也就不假思索地講出來。

小販後來不情願的賣我一串五十,我拿著兩串軟軟的玉蘭花拍了張照傳給朋友交差,並在餘悸猶存中覺得這事還真有點奇妙。如果說朋友是發了善心想幫助小販,直接面對態度不友善的小販的我,大概就是發了善心想成全朋友幫助人的美意吧!在那之後我有再買過一次玉蘭花,是跟一個看起來令人愉快的老婆婆,但我對玉蘭花實在沒有興趣,所以這終究沒有成為我付出善意的方式。但它讓我忍不住思考,到底平常有多少人需要玉蘭花呢?如果大部分人如同我並不需要它,為什麼它會形成一門生意,還被抹上複雜的意義?

上網搜尋一些文章介紹得知,玉蘭花因為成本低主要是提供給一些需要彈性工時、本身狀況不易以一般方式營生的人,最早可能在廟宇四周,後來漸漸發展到一般大街上成為所謂「街賣」的形式。之前還有募資活動是專門針對這方面的訪談、研究與贊助計畫。我想或許我實在沒有辦法對玉蘭花感興趣,但這個事件倒給了我一個再多認識一點點的契機。

 

至於那些奇妙的購買經驗到底該怎麼解釋.....我想或許只有小販他自己明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