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蔡文騫,跟我遇到他的《午後的病房課》是同一天,我在永樂座參加他和陳栢青的新書朗讀會。他們兩人一靜一動,一個靦腆謙和、一個風趣機敏,強大的對比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席間還有阿盛老師、王盛弘,以及諸多來不及一一認識的寫作者,是一場溫馨的聚會。

說起來汗顏的很,在聚會之前,自己因為已有一陣子疏於關注文學圈動態與新作,所以其實對這兩位作者都很不熟悉。從對談中得知,文騫是一位醫生,寫詩也寫散文。雖然從他靦腆且彷彿學生般的氣質,很難跟醫生嚴肅又充滿距離的權威形象相關聯,但打開書卻似乎能從文字中細緻而內斂的情感軸線感受到蛛絲馬跡。

在這本溫和內斂又兼有青春氣息的散文合輯中,我特別喜歡〈輯一〉收錄的中長篇幅作品,包括幾篇獲獎作,以及我個人喜歡的〈不在〉這一篇。

會喜歡這一篇,或許跟我一直以來都很關心描述離別或死亡的作品有關。文中講述作者與家人一同為爺爺作七及送葬的過程,久未相見的親人們團聚在爺爺獨居多年的老厝中,從既熟悉又陌生的擺設拼湊著老人家的晚年;記憶紛沓而至,所謂親人卻常常是遙遠的,於是為數不多的幾次互動記憶,就多了一份複雜的情感與力道。

〈輯二〉之後的作品多是短篇,有充滿青春與學生回憶的作品,也有旅途中的隨筆,其中我特別喜歡〈降落〉與〈出發〉,覺得把旅行中「抵達」與「離開」的感受描繪得非常傳神,讓我想起很多次自己坐在機艙裡,透過小小窗口獨自回想或期待旅程的心情。

對久未閱讀散文的我來說,讀這本作品就如同書名一樣像一場「午後的」相遇,有一種不疾不徐的悠閒,卻又滋味豐富雋永,讓人想隨手帶著,就這樣一路讀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