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實在是非常奇妙,你做了很久,別人都誤以為你應該很厲害或很有研究,但其實你就只是把那件事當盤配菜在吃而已,從來沒有想過裡面有什麼該懂的道理。就像咖啡。汗顏的說,我雖然常喝,也可能中間喝過一些人們說很厲害的,但其實就只是拿它來提神跟聞香而已。細究自己喝咖啡的態度,完全不適用「品」這個字。因為我其實很少關心它是哪裡的豆、烘培深淺.......大部分時候,我只希望它符合我的需要──溫和爽口、香氣濃郁,讓人能從嗅覺就開始清醒。是到喝了很久以後,因為常常在點咖啡時發現選擇太多很困擾,才開始注意到深培淺培的道理等等之類的。但無論是別人口中多好的咖啡,對我而言不爽口都沒有意義,這點我始終很自私的保留著。

 

     至於咖啡店,到後來我發現其實就是一種個人調性的選擇。椅子好不好坐、個人空間的隱密與舒適性、擺設、有沒有wifi、會不會很吵、價位、營業時間、位置、熟悉度,還有很重要的──音樂會不會擾人,對每個人而言可能都是指標。我不知道一般人對背景音樂的感受如何,但對我這樣常常在咖啡店想東西跟寫東西的人來說,太吵的音樂實在很致命,嚴重的可能會害我椅子都沒坐熱,就覺得煩躁或想逃開......所以我其實還蠻在乎音樂的。但如果你又細問起,那好的咖啡店是要放Bosa nova、Jazz還是北歐厲害的樂團或古典名盤什麼的,我大概又沒辦法回答了,因為實在也沒有深究,就只是都聽人家放過,發現某些心情好像跟某些音樂比較不衝突而已。於是到頭來發現,這所有的喜好實在都是非常私人的事,硬要強加學問或區分孰優孰劣,就會變複雜,變成好像不只是去咖啡店喝個咖啡那麼簡單而已。

 

    於是常常就會想,如果有一天,連單純想坐下來喝杯咖啡,都得陷入選店的困難,是不是一件很悲傷的事呢?不如想一想,究竟你今天想喝的是咖啡,還是咖啡店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