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打破單一故事的個案色彩
因為這種極端的  突發的暴力事件
不單只是大千世界裡某個人的不幸  它有背後的社會原因
也有人性的原因  它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種社會氛圍
────賈樟柯

 

或許因為前陣子重看《追殺比爾》,使我暫時對鮮血及死亡麻痺,所以看《天注定》的時候,並沒有因為一些暴力場面感覺太震撼,反而留心起一些別的事。譬如喜歡它方言裡充滿力道的風土民情,以及片中幾段戲曲扮演的巧妙意義,還有那些埋藏在衝突裡,令人無法忽視的詰問。

 

其實相較一般討論正義或自由的觀點,看片時我首先想到的反而是「適應」。

這四個情境裡的主角,面對的都是刻苦的環境,生活逼著人們去做犧牲、去忽視一些事情,有些人選擇接受及順應,有些不願意或是沒有辦法,於是衝突就像箭在弦上,蓄勢待發。有能力的用自己的正義去制裁或奪取,沒有辦法的,選擇縱身一躍。對錯在這裡真的很模糊,但那種逼迫之下的苦卻如此猙獰駭人。

 

我個人內心比較起爭議的是王寶強飾演的那個段落,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他是幾個事件中適應較好的,因為相較其他幾個角色,他自由而強悍、尊嚴不受壓迫,而且也確實順利養家。但是當我得知他的手法時,心中又不由的一凜。如此這些極端的處境,讓對錯的標準在我內心一再失衡。

除此之外,我很喜歡最後一個鏡頭裡小玉看著野台戲裡蘇三冤屈時的神情,像個隱喻,既個人又充滿普遍性,既傳統又現代。

小時候常常聽到一句話說「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老一輩的人喜歡看戲曲,裡頭的忠孝節義與愛恨糾葛,牽動他們的心,使他們想起自己的人生片段,從而有所感悟或釋懷。看電影其實也是很類似的事,戲裡搬演著別人的人生,當它越精準的揭露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感動也就越強烈。而這部電影透過四個段落,的確狠狠的說出了一些這個時代的事實。

 

在BBC的專訪中,賈導提到片中這四個段落的靈感,均來自對岸真實新聞事件,他想透過電影,理出這些貌似偶發事件背後,隱藏的普遍真實。

而當這些事件經由創作被部分還原,或賦予血肉情感呈現時,著實令人倒抽一口氣,讓我覺得世道殘酷,也讓我下意識的追問自己,若身在同樣的處境,會是什麼選擇?

那天映後,我和朋友一起參加導演的座談會,看著講堂裡坐滿了人,再聽導演聊起這部片的創作歷程,包括如何成為導演、拍攝前如何選擇事件,以及如何為了拍攝而深入事件核心、了解及還原事件樣貌。聽完這些讓我無法只用欣賞電影的角度去看,反而更傾向用創作的角度去理解,並為他選材的精準跟鋪陳的張力所折服。

如果說好作品是問出好問題,那它真的直逼人心!我想這就是這部片讓我喜歡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